Avoice · 她视角|扭曲的关系和沉默的攻击 ——《女孩们的地下战争》

feature-image



摘要

女孩们之间的攻击以更为间接的形式藏匿于亲密关系之中,并且更多出现于敏感脆弱的青春期阶段。这种由于社会畸形规训而产生的攻击方式对霸凌者与被霸凌者来说,都是一种极具危险性的存在,而这一“另类攻击行为”特有的间接性与隐蔽性也使得学校的介入与家长的应对变得更加难以实现。在这一情况下,承认女性间暴力行为存在的普遍性,改变社会大众对这类“攻击文化”的认知,将有助于构筑一个更为友好与健康的女性成长环境。



“女孩发觉靠攻击性行为去争取权力是受到鼓励的。她们从未像如今这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被迫以损害自身健康发展的方式待人接物。”
—— [美] 蕾切尔·西蒙斯


当我们谈论“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Violence Against Women)时,我们是否已经默认施暴者是男性?一篇来自《北京社会科学》的研究报告 1 指出,根据联合国发布的《消除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宣言》界定的概念,任何基于性别的对妇女的暴力行为都可称为“性别暴力”;换言之,女性对女性的暴力也应当被囊括于“VAW”的范畴中。然而事实上,有关女性之间的暴力行为的研究少之又少。

女性对女性的暴力行为,既包括直接的肢体冲突,也包括谣言、孤立、冷战以及数字时代特有的网络暴力等间接攻击,而后者的存在更为普遍。相比于男性“用拳头解决问题”的方式,女性之间的霸凌往往具有间接性和隐蔽性,也因此常常受到忽视,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加剧了社会大众对女性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但是,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到——这种如瘟疫一般独特的攻击行为植根于社会对女性不合理的期待和假设,并且对施暴和受害者双方都具有残酷的毁灭性。

世界卫生组织在其针对女性暴力的研究中,将女性一生分为五个阶段:出生前,婴儿时期,少女时期,青春期,成人后和晚年。上述的霸凌行为在少女时期和青春期的女孩间尤为盛行,特别会出现在女孩所处的亲密关系和校园文化当中。

蕾切尔·西蒙斯(Rachel Simmons)经过数年在美国中小学的实地考察,通过给女孩授课,与女孩及她们的父母深入交谈,采访学校监管者、教师及辅导员等方式,进行素材与经验积累,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专著《女孩们的地下战争:揭秘人际交往中的隐性攻击》(Odd Girl Out: The Hidden Culture of Aggression in Girls),探讨女孩间的隐性攻击存在的原因,以及这种畸形社交文化给她们带来的伤害。

“完美女孩”的亲密关系

女性间的亲密关系本身就是复杂的存在。学者卡萝尔·吉利根(Carol Gilligan)指出,关系与情感在女性生活中居于首要地位,因而相较男性,她们对损失有着更为强烈与敏感的反应。而女性间特有亲密关系的特质,也使更为隐秘的霸凌成为可能。西蒙斯也强调,女性之间的亲密指数,远高于男性与同性之间的指数。女性之间的友情,其亲密程度有时可与亲情媲美,甚至超过亲情的地位。但是,这一特征有时也会成为强有力的攻击点:作为最亲近的人,她们更懂得如何精准、致命地伤害到身边人。这种攻击行为难以识别,受害者的痛苦也会随着原本的亲密程度加剧。

1992年,一项研究揭示了女孩间特有的攻击方式,为社会提供了一扇一窥女孩之间非传统型愤怒表达方式的镜子。此后,明尼苏达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心理学研究小组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将女孩的攻击行为分为三类:关系攻击、间接攻击和社交攻击。蕾切尔·西蒙斯将这些行为统称为“另类攻击行为”。

女性“不被允许”置身于公开的冲突中。“在这种文化中,”西蒙斯在书中写到,“文化通过定义‘友善’来剥夺女孩的权利:不能有攻击性,不能生气,不能发生正面冲突”。因此,女孩们往往被迫采取间接的、非肢体接触的方式展开攻击。比如,在“实话伤人”这一章节中,当面对“你对某人感到生气或不高兴时,会告诉她们吗”的问题时,绝大多数女孩表露出对于正面面对冲突的恐惧,她们认为“实话伤人,所以宁愿撒谎”。

亲密与危险之间的隔阂仅在毫厘之间。在社会刻板印象期待下,“完美女孩”应当拥有“完美关系”,当女孩期望拥有“完美女孩”、“好女孩”的光环时,她们在无形中也被剥夺了直面冲突、习得以成熟姿态解决亲密关系问题的机会。当女孩们决定“惩罚”自己的好友却不想显出“敌意”时,她们往往藏匿在甜美的面具下,转而进行悄无声息的伤害;而另一方,当被霸凌的女孩面对日复一日的残酷折磨时,对孤身一人的恐惧往往让她们甘愿维持一段施虐友谊。

在这一关于“完美女孩”的扭曲文化中,霸凌者可能丝毫意识不到自己的残酷,而被霸凌者则对不健康的友谊甘之如饴。女孩间特有的亲昵本应是她们感知复杂亲密关系的启蒙;但当表达愤怒的权利被污名化,性质不加检验的关系本身成为目的时,女孩们无法通过正常的情感交互与自我表达来妥善处理友情中存在的问题,而这最终无疑导向了一个个存在于亲密关系中的悲剧。

扭曲的“成人礼”

在西蒙斯看来,我们的社会存在着这样一种残酷的观念:女孩间的霸凌行为是她们长大成人必须学会的“过渡礼仪”,是女生都要经历的成长过程。这一观念使身处其中的孩子痛苦难耐,而父母、老师却毫无察觉。过渡礼仪论隐藏着这样几个令人不安的假设:首先,由于大量女孩都有过“另类攻击行为”,因此这一定是天性使然;其次,女孩们有必要学会以这种方式相处,为成年女性生活做铺垫;再次,既然女孩之间的刻薄是普遍存在、有所增益的,那么这就是她们在社会结构中的自然属性,应当被容忍,应当做好心理准备;最后,女孩之间的虐待其实根本就算不上虐待。这一观点及其暗含的假设让我们任由女孩子们在如履薄冰的校园环境中苦苦挣扎,仿佛我们只要在话语上把这一现象去问题化,就可以解除它为女孩子们带来的绝望与痛苦。

成长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逆境中重生,在绝望中反击,扭曲的“成人礼”可能只会让女孩子们提前感知并学会利用人性的残酷。遭受过校园霸凌的女孩,即便最终远离了那一让自己痛苦不堪的地方,曾遭受过的不解、不安、屈辱与渴望报复的狂热仍会鲜活地存在并不时浮现,这一痛苦永远不会随着时间逝去而消散。也正因如此,西蒙斯在此书后半部用了四章节的篇幅,探讨家长、老师以及作为学校管理者的成年人如何为处于成长期的女孩子提供正确的引导与帮助,尝试为孩子们提供一个真正的成人礼。

结语

西蒙斯倡导赋予女孩以协商化解冲突的能力。既然冲突是由对于失去关系恐惧引起的,那么女孩们应该被教导交朋友是一种选择,而不是强制命令。她们都有权利选择令自己舒服的关系。并且,如果友谊是一种选择,那么亲密和冲突都是正常现象。西蒙斯认为,如果女孩不再对失去关系充满恐惧,并相信真正的友谊经得起冲突的考量,她们将不再进行像“背后捅刀子”这样的隐性攻击行为。

“我希望她们,”西蒙斯在本书结尾写到,“以及任何一位当过落单女孩的女性,都能重新振作、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她们会低声自言自语:‘我最后悔的是当初保持沉默,到底有什么好怕的呢?’”

回到基于性别的对妇女的暴力行为,不难得出,不限于女性之间的友谊关系,在家暴发生的亲密关系当中,女性也都有权利选择令自己舒服的关系。友谊与亲密关系都需要经营,但经营绝不意味着毫无底线的退让,女性需要在有害关系经历中及时止损,勇敢走出暴力关系的操纵。



Avoice海外华人女性保护项目介绍链接:


  • 作者 | 庞海尘
  • 协作 | 马欣钰、桑宁敬
  • 校改 | 符芬菊、吴思哲
  • 审核 | 秦科
  • 排版/封面 | 游舸
  • 图片来源 | freepik

  1. 李鹏程,《女性之间的暴力:一种被忽视的性别暴力》,2016.06发表于《北京社会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