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见 · 她说|我经历过至暗时刻,最终也寻到光

feature-image



“ 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

这句话人尽皆知,能够及时抽身泥潭的人却并不多。

在这个信息超载的时代,却罕有让家暴受害者发声的平台。面对家人和孩子的顾虑、华人女性的刻板印象等困境,家暴受害者应该如何正视困难,如何维权,如何走出阴影,以及抱有怎样的心态开启新的未来,这些本应该值得我们关注。

所以,我们采访了一些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女性,试图用文字将她们真实的故事和心境展现出来,同时也将她们的勇气传递给更多相同处境的人。

故事的主人公Sally女士,她是一位生活在荷兰的华人女性,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依靠自己实现经济和精神的双重独立,却也没有逃过家庭暴力阴影的笼罩。


正式离婚已经将近2年,Sally却还记得很多画面,不满七岁的儿子睁着乌亮的眼睛,轻声问自己:“妈妈,爸爸为什么说你是小偷?”

对于Sally来说,这当然是子虚乌有的事。自己有着稳定的工作和体面的收入,又何必去偷他的东西?

可是就是这种明明从未做过的事情,不管前夫还是婆婆,却不断地扭曲事实,在孩子面前给母亲扣上如此罪名。

“那时候我儿子还不到七岁,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个很重要的时期,所以我把儿子保护得很好。”

“然后被他(前夫)这么一搞,我觉得儿子变得更加敏感,不太愿意相信人。”

关于前夫,Sally告诉我们,他本来就成长在离异家庭,一直跟着母亲生活,深知父亲角色的缺失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

曾经,他对Sally说过,不想像自己父亲那样不负责任,而是要一直对家人好,陪伴着孩子成长。

然而,在孩子4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对家庭不管不顾了,一个人去到香港另寻了新欢。

“他最后还是成为了像他父亲那样的一个人,这是很戏剧性的一点”,Sally说。

她还提到,前夫是一个渴望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掌控权的人,在他心中,这比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丈夫和父亲要重要得多。

所以一旦这样的地位和权力被动摇,他就会做出一些过激的举动。

“如果他在外面受到了挫折,比如工作不顺利,工资也不高。这种情况下,他很可能把怨气与暴力行为转移到妻子身上。”

“如果你是一个收入稳定,在公司里受到别人的尊重的人,那何必还在家里挑事?”

无疑,Sally被迫“领教”过前夫的暴力。

只是当它发生了一两次之后,她就意识到应该及时止损,立即抽身。一次是在生产破水时被打了头,一次是因为他拖延导致未及时申请到中国签证,爆发争吵引起了家暴。

Sally明白,身体上的暴力,必然会导致心理受到创伤,进而很可能使人无法勇敢地应对和反抗暴力,从而陷入因果的死循环中无法自拔。

这种现象在有移民背景的女性身上体现更加明显。她看到一个研究,在纽约,家庭中如果妻子是移民背景,那么受到暴力的比例比本地高出2-3倍

移民群体并非全部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家境阔绰,在国外过着安逸的生活。身在荷兰的Sally知道:“我相信有很多移民过来的,都是家庭条件不太好的。”

“这可能就意味着她们没有经济条件,没有教育背景和稳定的工作。生活圈子无非是自己的老公和孩子,一切都是为了他们而活,遭受家庭暴力又不愿意抽身离开,所以越陷越深。”

对于Sally来说,有相同经历的女性更容易成为朋友。她向我们提起一个女性朋友的故事,同为在荷华人,前夫是荷兰人。

她是一个全职家庭主妇,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把孩子和丈夫照顾得很好。

即便如此,也没能逃过被家暴的命运。

她被打到浑身淤青,并且丈夫不准她离开荷兰,藏起她的护照,没收她的手机,把她整个人囚禁在家中。

她为了孩子忍受了几年的虐待和煎熬,因为孩子就是她生活的全部。

纠缠到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她实在不堪忍受暴力,想要抽身。

却因为语言不通,没法寻求及时有效的帮助,最后还是依靠华人和儿童保护组织的帮助才逃出来。

也因为经济条件和教育语言限制,在被前夫指责地体无完肤,连喝水都错,在被儿童保护组织不停地纠缠下,她被迫放弃了孩子的主要抚养权。

陷入家庭暴力的漩涡,身心已然饱受摧残,像是一个溺水的人,无力反抗与争取,最后落得一场空。

这位女性朋友的经历,正是无数遭受家暴的海外华人女性的缩影。

所以,Sally坚信:“当你想从死循环中抽身时,一定要毫不犹豫地抽身,即便需要付出一定代价。”

黑暗中迷失太久会失去勇气和希望,所以她必须要去寻找那束光。

于是,即使前路有太多未知的困难,她也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漫长的维权之路。


维权路上的第一道难关就是Sally的前夫和婆婆。因为他们经常“挑事”, 使得Sally不得不使用诉讼的手段,通过律师进行沟通。

2017年,Sally向法院提出离婚,结果直到正式离婚,前前后后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不管是办理离婚期间还是离婚之后,前夫和婆婆都不断地对Sally进行短信骚扰和语言辱骂。

不论她如何解释或是用证据证明,“他都会转换成一种我做错了的感觉”,她回忆道。

前夫会扭曲和捏造事实,在年幼的儿子面前诋毁她,在法官面前诬告她。婆婆还会发微信给Sally在国内的母亲,编造莫须有的事件。

最严重的一次,Sally准备带着孩子回上海探亲,事先尽到了通知孩子父亲的义务,前夫本来也表示答应。

但是在她和儿子出发的那天,临到机场被边防警察拦下,说她有绑票孩子的嫌疑。

原来是前夫给警察局打电话,无中生有地造谣Sally要绑架儿子回中国。

“他这样挑事,各种阻碍我在离婚后过上好的生活,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对女性很大的歧视。”

在荷兰,即便是夫妻离婚,父母的一方只要不吸毒或犯罪,就会拥有监护权。这与国内判给父母一方监护权的情况不一样。

Sally有主要抚养权,前夫有探视权,每两周来看望一次孩子。因为共同监护权,孩子成长中的大事,比如换学校,出国旅游等,都是需要父母双方共同决定的。

所以,这意味着Sally为了孩子,在离婚后也不得不接触前夫。前夫借着各种事由不断挑事情,但即便他再过分,Sally为了孩子也要维持一个“面子上过得去”的局面。

“孩子就是母亲的软肋,没有其二。所以他永远可以用孩子来伤害你。”

“如果没有孩子的话,这一切都会很简单,我会用更加刚强的态度面对他。”

在反抗家庭暴力这件事上,因为孩子,她才有了温柔且唯一的顾虑和余地。

除此之外,另外一个难解的困境就是,荷兰社会对“colored person”(有色人种)会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感,就像是对待大城市中的异乡人。

作为一名在荷的华人女性,Sally知道受过教育的荷兰人,大多数都认为中国人很勤奋,很聪明,并且尊重这些华人。

但是,事情不能一概而论,你也许会碰到完全没有歧视心理的人,同时,也有可能碰到用肤色区分高低贵贱的人。

即便是提醒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Sally,也会感叹:“只要你和华人沾边,只要你的皮肤是colored(有色的),肯定多多少少受歧视的。”

因此,歧视在维权过程中是无法避免的。

荷兰人对待“外来者”有种刻板印象,维权这一举措只会让他们觉得“你在闹什么事情,你不能够安静一点吗?”

尽管英语流利,但是荷兰语并不流利的Sally,就在她的第一位律师(印度裔)那里受到了歧视。这位律师以所谓“白种人”的高傲姿态,非常不耐烦地对待Sally,也并没有提供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这使得Sally不得不换一个可以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律师。然而这种外派的律师收费非常高,将近250欧元每小时(将近1981元人民币每小时)。

“好在我的收入可以负担起这样的费用,如果我没有这份工作,就只能指望着第一个律师,那样的后果无法想象。”

与此同时,和儿童保护机构的沟通也并不顺利,他们知道Sally是华人移民,会出现区别对待的现象,“有时候他们说话真的很难听”,Sally亲口告诉我们,“比如,不论父亲离开几年,你是移民,你不能帮助孩子融入荷兰社会;你们吵你们的,但是你不能剥夺孩子父亲的权利”。

上了法庭,面临的也是类似的情况。“法官读完文书,不查真假,见你一小时,就要对你下判断。当然,长着一副黄种人的面孔,不能说一口流利的荷兰语无疑是减分的。”

说到这里,Sally短暂地沉默了,然后说:“这个时候,我就会想我到底做错了什么?难道因为我不是荷兰人,我就做错了?”


在“走出来”的过程中,因为自己是华人女性受害者,处于弱者地位,遇到了各种各样的指责与误解,但Sally也从来没有选择过放弃。

因为她知道,做一个“沉默的大多数”,只会让自己在家暴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即便这场斗争可能会持续几年之久,也不要放弃。要让自己坚强,不要被困难或者歧视打败。也不要过于执着过去,要放眼未来。”

在过去那些难熬的日子里,Sally无数次这样提醒自己,如今也成为了对遭遇相似的女性,最为真诚的鼓励。

在荷兰,一年四季总是气候温和,适宜居住。湿润清新的季风从海面上吹来,事情也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Sally不仅争取到了大儿子的抚养权,现在的法官也在向前夫不断施压。而且她告诉我们,她的现任丈夫是一个很好的人,支持和帮助自己一起维权,小儿子也在健康地成长。

采访时,Sally说小儿子正在睡觉,如果他醒来哭了,自己要暂时离开电脑去照看。

即便隔着屏幕,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比起过往的那些艰难,她现在生活更多的是宁静与温馨。

“其实我为自己维权已经有将近一两年的时间了,都是自己一个人摸索怎么去做。我当时第一次上法院的时候整个人都在抖,因为我都不知道自己要面临的是什么样情况。”

当她再次回忆起一个人维权的时光,仍然心有余悸:“我当时就是一个人死扛,真的是能把人憋出病。所以一定要找到同伴,找到组织,不要一个人在那里死扛。”

“如果我当时知道有这样子的一个组织,肯定会寻求帮助。”

好在我们遇见了Sally,她也愿意把她的故事讲给我们听。


其实Sally并不是一个所谓“典型受害者”的形象。

因为在一个对家庭暴力问题普遍存在扁平化想象的社会,不少人对家暴的认识还停留在仅限于肢体上的暴力,受害群体也多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女性。

所以我们常常把家暴受害者当作少数弱势群体,缺乏应有的同理心和重视度。就像Sally的一些朋友,将她遭受家庭暴力,归因于“选男人的眼光不好”。

“就算你是再成功的女性,也可能在找男人这件事情上面摔跟头。因为他不可能和你谈恋爱的时候,就告诉你‘对不起我家暴’这样的话”,Sally说道。

没有经历过家庭暴力的人,一定程度上来说,比起“普通人”的身份,更像是“幸存者”。

对于家庭暴力的痛苦一无所知,本就是一种幸运,更不应大言不惭地说着风凉话。

亲密关系本就存在着不确定性,不能让自己完全依赖于此。在它变身为一颗定时炸弹之前,你必须要为自己积累抽身的资本。

所以Sally告诉我们:“永远不要低估一份学历和工作的重要性,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自立自强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当她谈到“有什么话想对相似境遇的女性说”时,她的语气诚恳而坚定:

“如果你作为一个华人女性在家里被打了,一定要站出来。不要因为自己的软弱而造成整个社会对华人女性的刻板印象,认为我们都是软弱的。我们是一个群体,这样只会让维权变得更加困难。”

反抗家庭暴力,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群体为之共同奋斗。

Sally愿意向我们坦诚地讲述这些伤痕累累的回忆,是为了鼓励更多相同遭遇的女性站出来,为自己发声。

如果把家暴当成家务事,用息事宁人的方式来解决,只会招致时间更长、程度更深的暴力。

这样只会让你与前夫的关系越来越糟糕,不管是自己还是孩子,都会受到越来越大的伤害。

“一定一定要站出来,一定不要放弃维权和发声。”

即便家暴留下伤害无法完全抹去,即便被阴影笼罩过的故事很难达成"圆满结局"。

但是现在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及时止损,努力将伤害降到最低。

“这个世界本不应该有受害者,只有当弱者变强,他人才会收敛;这个世界本不应该有神,只有当你有自己的声音和力量,才会不害怕!”

这些话语饱含着女性温柔而强大的力量,带着相信和期待女性会有更好未来的信念,在此刻被记录下来。

不要畏惧去讲述和表达家暴的遭遇,勇敢且及时地结束这样的恶性循环。

每一次发声,也许只是寒夜中亮起一瞬的微光,但是总会给迷失的人们带去温暖。

多一次发声,就多了一些温柔而强大的力量,是女性之间在互相扶持,做彼此的光。

她虽然经历过至暗时刻,但是最终也寻到了那抹属于自己的光。



Avoice海外华人女性保护项目作为华人女性坚实温暖的后盾,为Sally提供后续的咨询和帮助。

同时,Sally也成为了Avoice的志愿者,在我们的线上华人女性社群中,为其他女性提供一对一的咨询,并且将她的经验和能量传递给其他需要帮助的华人女性。

Avoice海外华人女性保护项目介绍链接:

  • 采访:子文 君豪 时翌
  • 写作:君豪 审校:Yimar
  • 排版:Coco Jeanne 插画:喃喃